清晨,烏鎮西柵臨河民宿的二樓,推窗下看,河面一小片一小片半圓形的微波,有如魚鱗,緩緩轉移著漂涌的方向——陳丹青說,1994年,木心先生,獨立潛來故鄉,曾臨水自語:seo這是我的文風。
  2006年,木心先生被陳向宏輕扶右肘,從紐約,回到他在烏鎮的故景觀設計居和新家——晚晴小築。
  陳向宏是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1999年末,他從一份臺灣報紙看到了散文《烏鎮》,著急開始打聽木心信用貸款是誰。2002年初夏,陳向宏開始翻新木心幼時在烏鎮東柵居住的祖屋,也就是如今的晚晴小築。
  2011年12月,木心先生去世,留下軒窗外庭樹西服寂寂。如今,晚晴小築朝南三間空屋,正在佈置“木心故居紀念館”,這個春天,紀念館會開放。
  木心故居紀念館當鋪即將開放
  木心故居,在烏鎮東柵財神灣。1927年,那時的木心,還叫孫璞,在這裡誕生。
  晚晴小築,是個庭院式建築。叩開嵌在白牆黑瓦下的木門,裡面草木繁盛。
  “這兩年,我常去後院稍稍走動,綠葉扶疏,濃蔭匝地,也仿佛這從未荒棄。”陳丹青說。
  這裡,確實和我們前兩年來的時候一樣,水池亭榭,鬱郁蔥蔥。只是,當年的幽靜,如今更顯凄清。
  一樓客廳陳設如昔,窗帘終日拉起,黃昏,院落里與群鳥歸巢的密集啁啾,曾經陪護木心先生的小代小楊仍住這裡看守。
  只是,院子里已經找不見之前陪伴木心的兩條小狗。
  “去年春天,莎莎死了,夏天,紀念館開工,大門常敞開著,瑪利亞跑出去玩,沒再回來……”小代喃喃說道。“瑪利亞比較聰明,莎莎就笨一點。”2009年,木心曾這樣對記者說玩笑話。
  此時的烏鎮,雨雪霏霏。小代領著我們看了看正在內部裝修的朝南三間空屋,這裡,正在佈置“木心故居紀念館”。牆壁已經刷成潔白,玻璃展櫃也已安放妥當。工人們,有的爬上梯子裝吊燈,有的在裝鏡框。這個周末,就進入布展階段。
  “第一間家族館,第二間繪畫館,第三間文學館。”小代少言,回答卻很準確。
  據陳向宏介紹,現在即將要開放的三間舊居紀念館,大概有600-700平方米。
  故居紀念館的修繕工程,始於去年夏天,從此,陳丹青幾乎每月去一次烏鎮。“之所以進展慢,是因為這些都是丹青親歷親為,他每個月到烏鎮來也只住三天。”
  “地板都是撬起來重新裝修過的。之前的三間屋,是連通的,沒有隔牆。”小代說話,總是鎮定,“是陳丹青老師——拿了板凳——帶著紙筆——開始畫——設計故居內部隔牆——設計展台。”
  草圖出來後,陳向宏再一點點細化,然後他們再商量再改。
  “所有平面和內部裝修的初步設計方案,都是丹青親手畫的。而我負責落實,交給施工隊施工。”陳向宏說。然後,小代,監督他們實施。
  在陳向宏的規劃里,除了即將作為紀念館開放的這三間房,在適當的時候,也會開放木心先生曾經居住過的屋子。
  “為保護原貌和現有的格局,考慮到烏鎮的人流量太大,怕無法管理,損壞原樣,所以我們想逐步進行開放。”陳向宏說。
  小鎮多了木心的尋訪者
  踩著吱呀吱呀的木板,我們上樓、轉彎——客廳里,木心先生在牆上的照片里,淺笑著,狡黠而慈祥——這是木心暮年最真切的神色。
  與小代在客廳對坐,室中冥暗。木心先生之前居住的獨幢二層小樓,有種江南舊宅的暗沉沉。
  茶几上,擱著煙斗、打火機、硯臺、四個小葫蘆。“先生不常用煙斗抽煙,卻很喜歡用它做拍照的道具。”小代,與之前另一位照顧木心先生的小伙子小楊,如今,仍住這裡。
  還有一大束紫羅蘭,癟癟的,看起來有些時日。小代說,這束花是前段日子,一位讀者送來給木心先生的。
  “時常會有陌生讀者尋路而來,有時候也會帶他們到客廳坐坐,但,一律不准拍照的。”跟隨先生多年,那種要保護先生的意識,已經滲透在小代的骨子裡。
  木心,儼然成了烏鎮的新符號。
  很多游客,為了尋訪先生精氣神來到烏鎮;也有很多烏鎮游客,在這裡感受到了木心的味道。
  西柵民宿“16C”的老闆娘經常被讀者問:木心故居怎麼走?她現在已能熟悉地告訴人家最簡單最準確的路線。但在兩年前,她甚至不知道木心是誰。
  過去,這個小鎮的人,基本上知道有個叫茅盾的文化名人是他們的老鄉。現在,木心這個曾經陌生的老鄉,正在被更多的烏鎮人知道。
  陳丹青說,上上周意外得到桐鄉一份刊物,題曰《梧桐影》,這期內容是一群作家自發刊行的木心紀念專號,由夏春錦先生牽頭編輯,二十多篇文章來自陝西、湖南、湖北、吉林、安微、廣東、四川、江蘇、浙江的作家,各自談木心,有幾篇表示讀不懂他,很有意思。
  其中安徽作協劉向陽的《錘字煉句見功夫》,令陳丹青感佩欣喜。“因為進入了‘木心研究’狀態,他根據木心書中一首自由詩的影印,逐行逐字核對書中定稿,哪些刪了,改了,哪些保留……很有心,很有水準。”
  陳丹青所謂的誠懇,就是這。“真的,讀者在民間。下次去烏鎮,希望能拜訪這份專號的編輯者。”
  在木心病重的同期,烏鎮起建木心美術館。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師林兵,是貝聿銘的弟子。在林兵的形容里,這個美術館充分汲取了木心山水畫的靈感,利用烏鎮臨水的設計機理,兩側臨水,觀眾可以有情調地坐船而入。
  如今,美術館已初具模型。
  西柵景區一入口,就能看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美術館,毗鄰烏鎮大劇院。
  “從前的日子變得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很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在西柵的昭明書院里,有一個“木心閱覽室”。有讀者正拿著木心的詩集,翻看。
  “他老跟我說,‘向宏你要文藝復興,我們烏鎮要文藝復興嘛,這是一種姿態。”陳向宏聽到了心裡,落到了實處。
  建大劇院、美術館、舉辦戲劇節,以及正在籌辦的中國青年電影展,這些,都是“文藝復興”的過程。
  美國兩位獨立製片人,曾做了一部紀錄片《木心》:悠悠西柵水上,木心坐在烏篷船里,靦腆地笑著。他一開口,地道的烏鎮東柵土話,讓人不禁莞爾。
  (原標題:烏鎮,越來越離不開木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04amt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