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猛/重慶萬州區
  祝家舀紙坊到祝家兄弟這輩,已經是祖傳第三代了。把它歸屬於我們萬州白蠟灣的企業只是因為它是建在生產隊地盤上。舀紙坊是乾什麼的,舀紙坊生產草紙,草紙乾什麼,很少部分賣給鄉裡甘蔗糖廠包裝紅糖和賣給鞭炮廠做鞭炮,絕大部分賣給了鄉親們燒給死去的先人們做紙錢。
  舀紙坊離不開竹子和溪水,祝家古老的舀紙坊在盤龍河邊,滿山遍野的竹子給造紙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除了要去祝家買草紙,大人們是不准我們孩子到祝家去的,說祝家周圍圍滿了很多鬼啊神的。事實上,我們小孩們總愛去舀紙坊玩,那古老的舀紙程序非常好看。
  舀紙坊舀紙的工序十分複雜。每年三四月間,山上新生的竹子尚未完全散開枝椏,砍下來,截成兩米左右,剖開成條,削去俗稱青篾的外皮,剔除節腦後分層放到池中,每放一層撒上適量的生石灰,灌入清水,浸泡三兩個月,以竹片柔軟至輕扯即爛為宜,這個過程俗稱“泡竹麻”。七月開始洗麻,將已被石灰水泡爛的竹子撈起來,把石灰洗凈,再把池子里的石灰水洗乾凈,放上清水繼續浸泡,15天之後撈起洗凈再泡,這道工序之後,再過15天撈起竹捆洗凈後再用清水泡兩天,這時的竹捆已經成了原始的生紙漿。以上這些過程其實是聽祝家兄弟敘述的,我們真正記住並看見的舀紙的華彩樂章應該是從把生紙漿撈起舂碾時候開始———
  一條水牛拉著大石碾子,它向內的一隻眼睛被一塊硬紙板遮著。它一天反覆在草棚里轉圈,祝家兄弟在石碾後邊不停地用竹扒翻著裡面泡了半年的嫩竹,直到它們要徹底粉碎才停。撒入下麵的兩口石板做的池子,祝家兄弟用細竹桿在裡面狂劃幾百下才能達到舀紙的要求。
  泡好的竹麻在撈起來的過程中清洗乾凈,瀝乾再搬到碎料棚搗碎,搗碎的過程全憑人力,將適量竹麻放在一個淺槽中用腳踩,為了支撐身體平衡和用力,在適當位置裝一個扶手,雙手抓著扶手,雙腳用力踩踏,一般一槽竹麻要踩上半天才能達到可使用的碎屑程度,這個過程俗稱“踩竹麻”。將踩碎了的竹麻再適量放到槽子中,充分攪拌,再將浮於水面的粒狀物撈出來,加入少量滑水(植物油脂或用彌猴桃藤、樅樹根等進行泡制)後就可以用簾床舀紙了,加入滑水的目的是使舀出來的紙張更均勻,為了保持效果,滑水一定是邊舀紙邊加入。
  最講技巧的工序是“舀紙”。舀紙的簾床由帘子和床架組成,帘子放在床架上,在槽子里左右幌動一兩次,帘子上就有了紙漿,提出簾床,將帘子翻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木板上,輕揭帘子,一張舀制的草紙就生產成功了。只是舀紙時用帘子探入紙漿的水中,必須平穩端起,猛地一按,一層竹漿便均勻地粘在一起。系列動作一定要非常嫻熟,否則紙張就會厚薄不均,甚至出現殘缺,那將大大影響紙張的質量。
  最要講究耐心細緻的工序就是揭紙,一定要輕輕地揭,慢慢地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特別講究手感,否則揭出來的紙不是爛了就是斷了。一張一張的濕草紙疊放一起,到一定數量再用滾筒加碼子進行榨壓,除去水分後就送入烤房烘烤。
  房屋右側搭建了一個簡易的草棚可以住人,右前方也有個獨立的小杉皮番牆壁是竹篾織就的,裡面是一個約兩米多高用土磚砌成的空心的長方形竈台。只要中間燒火,竈台壁就會變燙,這是用來烘烤草紙的,那就是烤房。在烤房內,祝家兄弟手拿一個條形掃帚,用嘴吹翻濕草紙一角,輕扯帶風,掃帚一刷,紙張便貼在了牆上,那嫻熟的動作,那飛快的速度,讓人眼花繚亂。  (原標題:祝家舀紙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04amt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